刊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曾用名: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农业管理科学
主办: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ISSN:2095-7327
CN:37-1500/S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22940
数据库收录: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期刊分类:高等教育
期刊热词:
高校,大学生,高职院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高职,农村,
试论闽南三角地区的农业发展战略袁柏瑞(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提要本文通过对闽南三角地区资源、社会经济、农业发展等情况分析,论述并提出了建立以外向型为主,内外兼容的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兼有外向型农业和内向型农业的特点与功能。文章还论述了如何应用新模式规划闽南三角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一个区域的经济开发和发展,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这里至关重要的是区域发展战略决策。采取不同的战略决策,就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局。区域农业发展战略,概括地说,就是这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总的目标,总的策略(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总的发展指导原则。因此,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实际上是从现状(起点)到目标(终点)的农业发展过程的总体决策分析,即在社会主义原则下,选择建立什么样的目标和策略系统。显然,这种农业发展战略所起到的作用是:第一,保证农业系统稳定而高速地发展,有的放矢,而不是‘有矢即放’。第二,强化宏观控制的能力,提高对微观的计划指导,抑制畸形发展。第三,增强农业生产、管理和科研人员从事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事业心。第四,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总目标的顺利实现。这点在发展发达的农业商品经济过程中尤为重要,因为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指导原则,发展自发的商品经济就会导致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体系的破坏。可见,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是事关农业发展决策的大问题。闽南三角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本文拟就1986年8月间对闽南三角地区“创汇农业”的考察[。),试图探讨如何正确可行地调整和确立闽南三角地区农业发展战略,以提供决策参考。二、‘创汇农业’的提出闽南三角地区包括厦门经济特区、漳州市、泉州市和同安、龙海、漳浦,东山、安溪、永春、晋江、南安、惠安县及芗城区,鲤城区,厦门郊区等12个开放县市,以及云霄,诏(。)考察团由中国农学会和福建省科协、省农学会联合组织,为期一个月。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曾得到组织单位。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支持与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第2期试论闽南三角地区的农业发展战略29上述所获初步创汇效果,是否就是‘创汇农业’的正确体现?很值得研究分析。在其实施中已经出现如下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7.粮食自给如何解决?1985年该地区粮食需求量是330万吨(不包括工业用粮),而本地只能提供240万吨缺粮达90万吨。仅以此缺口计算,每年粮食的财政补贴费即达1.8亿元。所缺粮食,若靠从内地调运,则需要8吨载重汽车312辆,运输一年。如果按照以前有人提出的‘甩掉粮食自给包袱’,那末由此而带来的粮源,运输、仑储和财政补贴等问题,又如何解决?在这广地区依靠粮食直接创汇,是不可能的。但让粮食为‘创汇农业,让路,置于对立的地位,也是不现实的。譬如,1985年因自然灾害和调减粮田面积等原因,该地区粮食产量的人均占有仅216.5公斤(最少的县仅145公斤),为全省人均水平的74%(而1984年则为?7.296),为全国水平的50%强(4)。由于粮食严重短缺,不仅冲击着人们正常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大大限制了畜牧业,食品工业等工农业发展速度。粮食供求的突出矛盾,不仅影响到‘创汇农业’系统发展的稳定性,也影响到‘创汇农业,发展的后劲。例如全国著名茶乡安溪县,1956—1985年的二十年共为国家创汇1。33亿美元(4),但却是全国的贫困县之一。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又何谈进一步去实现‘创汇农业,的战略设想呢?12.资金和资源出现流向高度分散。由于各地都在大上基地,广建加工厂,从而导致资金和农业资源的流向高度分散,技术和管理跟不上,不能迅速形成农业创汇的拳头力量。三角地区拟建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有100多个,现已上马的各类‘二水,(水产,水果)基地约25个。罐头厂仅漳州,泉州两市多达246家。互相毗磷的鲤城,晋江,惠安和南安四县,区,就有6个糖厂,生产能力达7800吨,各厂之间互相争购原料,生产负荷高低悬差。如年产屯的青阳糖厂,因原料和管理问题而不能正常生产,但年支付利息仍需390万元。这种分散状态的结果,明显降低了资金和资源(包括人才)的投入产出效果,有条件的基地(企业)得不到充分的保证。例如漳浦县,冷藏库及冷藏车的冷链化投资效果显著,但投资无法解决。S.农产品创汇管理的紊乱和自流问题。表现在农产品创汇不是按照一个创汇整体来组织管理,而是各地各自为战(包括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这种‘小农经济,式的创汇体系必然会导致农产品创汇生产的盲目性,以及由于创汇管理体系的紊乱而引起内耗。譬如,外贸在收购出口农产品中,一方面,闽南三角地区内部的外贸部门之间存在着争购,同时又存在着本地区与广东经济区的争购,由于广东的收购价格高,使本地区的出口产品大量外流,如漳州市1985年水产品出口中,估计有?3%转到广东经济区出口。另一种情况是因为本地区出口产品的换汇成本过高,如1985年龙海县农产品的换汇成本为6.78:1,漳州市荔枝出口的换汇成本高达8.?:1,是合理换汇成本(4.5—6):1的1.5—1.9倍,这就造成了农产品倒流国内,无法组织出口。如泉州市的土畜产品和干果出口,自1979年以来大幅度下降,1985年趋于零。目前闽南三角地区农产品商品量的90%以上是销于国内市场。由于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创汇管理体系,也严重影响了这一地区的国内外市场信息服务网络的建立,因此在组织创汇农产品生产中往往不是来自对国际市场信息的科学分析和预测,其结果使农民生产要承受很大的风险。外贸需要组织出口产品寸,常常‘火烧眉毛,急得很,一说不要,又‘风云突变’,完全不顾生产者的利益。如长毛兔的‘快上’、‘急砍,,就导致生产者30农业工程学报198了年乙鲆●两严—,●㈩旧,●●;胛呻严榔叫枷沪咖·●`??""*;,,—`大杀活兔的惨局。1985年漳州市的蘑菇生产也由于缺乏对国际蘑菇市场容量的分析,造成了大量积压,财政补贴达30万元。又如鲤城区马甲乡的麦冬(药材),因大量滞销,积压生产资金达150万元。这些情况实际上是忽视国内外市场经济杠杆在农业创汇中作用。这样的创汇农业系统,不可能具备主动应变的自我调节功能。4.农业引进与创新研究中的时效问题。闽南三角地区现有六所水产科研、教学单位和八所植物引种研究单位。由于缺乏统一协调,使研究工作存在着重复引进和低水平重复劳动。而且这些研究没有与建立创汇生产基地和推广、销售连成一体,没能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引进中加速创建当地的品种优势和生产优势,因此,研究周期长,效果差。引进也没有真正起到再创汇的‘辐射’作用。;5。农业投资急剧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问题。例如泉州市,仅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及水土保持费,1985年比1980年减少了259.95万元,1980年财政支出中用于支援农村生产的支出占22.3%,而1985年下降到10.5%,漳州市由1979年的34.4%下降到15.696。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不断破坏和恶化。泉州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高达21.4%,L匕1965年增加11.6%。近三年来旱涝灾面积达么27万亩,损失粮食约25万吨,1986年严重干旱,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出现了水库有水田受旱。农村能源短缺也导致绿色环境的破坏,如安溪县目前制茶和生活用柴量相当于该县林木生长量的两倍。三角地区;的水质水域污染也相当严重,如泉州市27个重点工业企业单位,1982年一年排放的污废水中含有害物质达1.95万吨U),惠安县因湄州湾拆船污染,使水产养殖损失180万元,闽南三角地区现有四个拆船点,如果不采取措施,对水产养殖危害之大就难以估计了。生态环境恶化还表现在破坏创汇资源的良性循环,例如近两年鳗鱼苗出口创汇达846万美元,但这是‘竭泽而鱼’的做法。按这样的状态发展,这种‘创汇农业’,只是眼前能创汇,发展下去是没有后劲的。·.这种‘创汇农业’在战略实施中并没有把创汇农业当作一个农业有机整体(系统)来组织,没有充分估计这个地区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以及国内外市场机制的关系和作用,实际上是低水平的被动型农业创汇,而且是以农业初级产品为主的简单换汇。在这样的起点和主客观条件(如资金、人才、市场、管理等)基础上,要求直接去实现‘创汇农业’,其结果必将使农业系统的发展大大偏离决策集团原来的决策期望。导致弃‘农’经‘商’的畸形发展,创汇环境的不断变坏就是其表现之一。那末,如何进一步调整这一地区农业发展战略?需要对原确定的‘创汇农业’战略决策进行再认识。四、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再认ia,].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模式通过对闽南三角地区系统与环境的分析,可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并不是单一的创汇方法研究。研究闽南三角地区农业发展战略,包含着两个层次,首先是以定性为主的大系统模式识别与分析,第二个层次是以定量为主的大系统模式识别与分析。图1为这一层次结构模式。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系统工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过程(s)。第2期试论闽南三角地区的农业发展战略根据决策人(集团)要把这一地区办成外向型农业(原来称为创汇农业)这样一种战略设想,来探讨建立一种可行的农业战略发展模式,并付诸实施。难翠蓝篮袭董龠罢争器嚣弓龠潖龠声嘉熏羔笼主回··//I\//需建模以产模晶灼,型,,缭敌设是向汇息系的建可内创信业达济。的。和到农发经换展况争起种的鼬敝皱《i《《《足息系实市』祗为满信业和际转,术断和农件国幢汇饮不质区条与靖创学在物地利参绅卜枠并行角·有地腌,以,进三的模池见是象境南向规叶可气对坏闽外大骈。厂要内,备地非用志主国此具动弘作椒为与因所主菲射本争要,地够陆辐基竞主件当能妙)的栅一i《一,瞓i骗内业向不第始向业国农外也,膨面农以区造时是二(型是地创同则第外向能角了。能。)外功三为的功象内立的南是向的对国建统闽要意统要向。系即主人系主面一业。区策业为(之农身放决农争内能型自开合型竞的功向展和符向场术要内发区不外市技主中特是际、的求立式国品式32农业工程学报.198 r年F经济:二是建立了以市场信息为中心的科研一生产一销售高质量的国内外服务体系(网络)。世界上农业的出口创汇,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依赖优越的自然资源,物美价廉,具有竞争力,如巴西、阿根廷等国;另一类是依赖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农业产品,降低成本和资源消耗。如以色列,在沙漠上发展成世界第一流的农业。美国大米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不到2%,但却占领了世界大米贸易量的20%(4)。从发展趋势分析,科学技术是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全体生产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资源就相对用不完,反之则因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不够用。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外向型农业系统需要有很大风险弹性(即很大的承受风险能力),和应变的能力(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它表现为对国际市场信息的采集,处理及把信息转变为社会生产力的速度和质量,其核心问题是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支持。由此可见,外向型农业比内向型农业需要具备更高的基础和条件。闽南三角地区现有外向型农业的特点,实际上是低水平的农业换汇系统模式,因此到本世纪末实现向外向型农业的转变,需要多方面很大的投人,特别是人才和资金。而要满足这种投入,在近期是困难的,并且这种投入到发挥效益还存在着比较长的时间延迟。另一方面,按照外向型农业系统的‘有序化’表现,来调整改造闽南地区现在这种系统的结构及其间的关系,它不仅受到物质投入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政策和环境因素的制约,这一‘有序化’过程不是五年,十年所能完成的。如果闽南三角地区在现有的社会,经济、科技水平上,直接按单一的外向型农业模式就范,忽视了国内市场强大的依托作用,它既不具备外向型农业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条件,也不符合国情。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地区用单一的外向型农业模式来指导农业发展是达不到预期目;标和效果的。兼容型农业系统发展模式,其特点是立足于国内市场来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实现以外向型农业为主的兼容型模式。即在发展内向型的同时,依靠内向型农业系统自身的组织和再生机能,不断创造条件来实现以外向型农业系统功能为主的系统转变,昕以,它兼备有内向型与外向型农业系统的基本功能。基于闽南三角地区的低水平起点来说,这种战略发展模式的农业系统,发展比较平稳,它能够起到‘内外兼容,进退自如、扬我所长,外为我用’的战略作用。据统计资料表明,最近五年,国际农产品市场总贸易价格每年平均以3.4%左右的速度下跌,而国内市场却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好形势,最近五年农产品价格每年平均以10%的幅度上升(4)。因此,随着国内消费水平提高和供求关系的不断改善,国内市场有着更大的吸引力。立足于国内市场,对国家,地区,特别是对农业生产者能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我国开放政策的深入执行,国内市场中也蕴含着一个新的‘国际市场’,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国际友人来中国旅游,访问等活动,可以说是外向型农业系统的一个扩展,从这个意义出发,开放的商品经济越发达,农业的内向型与外向型界限也越不明显。譬如发展创汇旅游农业,如闽南沿海的游钓渔业、厦门的果树观光园等旅游农业。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美国、日本等)大力发展这种产业,仅美国游钓渔业的年产量达160万吨经济鱼类。因此,从农业发展战略角度,闽南三角地区建立兼容型农业发展模式更具有可行性,并通过这种模式来实现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战略总目标,即:‘把闽南三角地区作为一个有机第2期试论闽南三角地区的农业发展战略33整体(系统),以上海经济区为依托,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为背景,发展具有优良农业生态环境的大规模农业商品经济。立足于国内市场,逐步实现具有信息、科研、生产,贸易配套,引进与创汇结合,有侨乡特色的以外向为主,内外向兼容型的农业经济区,。这里包含着两个基本目标:发展发达的奉举模农业商品经济,并同时逐步实现以外向为主的内外向兼容型的农业经济区。·.......·15.闽南三角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在上面论述的基础上,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分析闽南三角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的可行性。社会因素。国家开辟这一地区为特区,是因有它特殊的战略地位,即面对台湾、金门。因此需要它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特殊的贡献,通过发展该地区同台湾的贸易往来,迅速提高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一国两制’,实现和平统一祖国。而统一祖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愿望,所以,闽南三角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会得到国家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也会得到海外(包括台湾)同胞,侨胞的充分支持。经济因素,1986年8月福建省加入了上海经济区[6),闽南三角地区扩展成为以上海经济区为依托的经济群体优势,大大改善了闽南三角地区农业系统的环境。就是说闽南三角地区农业系统可以较好地利用这一大系统的层次结构关系(见图2)进行大系统协调,发挥自身的优势。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厦门经济特区国民经济区和自由港的特殊政策和条件,扩大内外辐射的窗口作用,以及利用大经济区的腹地农业和腹地技术,生产能力增强创汇的竞争实力(包括农业产品、人才、技术、资金、劳动力等)。市场因素。据联合国经济学家预测,今后国际农产品生产将继续保持供过于求趋势,农贸市场将处于相对稳定的饱和状态。目图2闽南三角地区与上海经济区系统结构前闽南三角地区农产品出口总量的:/s是港澳市场,其余分散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港澳市场的容量是很有限的,加上国内各省市和世界各国往港澳出口,反映了国际市场竞争的剧烈。相反,到本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指数和消费指数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国内市场不仅容量大销售成本低而且稳定,这就为实现这一地区农业发展战略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基础。:决策集团因素。在调整和确立闽南三角地区农业发展战略决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决策集团(个人)因素,它是战略决策系统中的主体。通过几年来的特区,开放区政策的实践,决策集团(个人)对闽南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的认识不断深化,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及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坚持对闽南地区农业系统的跟踪(即调查研究和咨询,分析),并进行系统动态的反馈控制(即调整政策和措施)。例如,几年来曾组织了四次省内专家及中央与省内专家联合考察闽南三角地区农业经济,1986年省委又组织了全省三个不同经济区域的开放改革调查组等。所以决策集团的决策科学化是调整这一地区农业发展战略及其实现的前提。农业工程学报1;987年五、闽南_--角地IX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战略实施包含着两个方面,即时序组织(时间维)和区域组织(空间维)大致可划分为·基础建设阶段和实现目标阶段。为了在本世纪末初步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就要求强化基础建设和高点起步。下面着重论述关于基础建设阶段的战略重点。1.发展现有创汇的前导优势。以现有农业优质资源和产品(包括制品)的创汇为前导,组织攻关和创新,以质取胜,以技术取胜,以快取胜。保持内外贸的势头,如海鲜产品,茶叶等。2.农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实际上是继续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的第二个层次内容(图1)。用系统工程重点解决局部与整体以及眼前与战略目标间的关系。例如对厦门,漳州,·泉州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系统优化分析,即特区,开放区和非开放区(如图3),包括农业资图8上晦经济区源的生产、加工和流向的区划和布局;科研和生产基地的配置,人才和信息的管理等。这项系统工程是发展和开拓前导优势的根本所在。吕.建立以厦门特区为中心的区域信息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包括建立各类信息库,如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库,种质资源(包括引种)信息库,国内外市场信息库等。建立各类方法模型和软件库,如统计模型,规划模型,仿真模型等。为本地区和上海经济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信息的存储、处理和谘询服务,逐步扩大联机检索范围。这项信息系统工程将起到闽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神经中枢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分析,它是支持决策集团的第二决策系统。4.建设基地型的科研,生产、销售体系。使基地成为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生产基地和地区的科技支柱。引进必须以更大的创汇为目的,集中资金和科技力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规划。;5,发展粮食生产,力争口粮自给。粮食是稳定闽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已被人们认识。所以粮食应作为这一战略实施的基础建设来抓。重点是改善设施,提高单产,调整布局,增加收益。例如1984年粮食播种面积591万亩,平均亩产586斤,而气候条件比这里差的浙江省为696斤,上海692斤、吉林622斤。考虑今后十余年的技术进步,这一地区的口粮自给是完全可能的。当然,需要相应的政策配合。S.建立相应的地区人才梯度网络。国内外发展表明,农业将成为高度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一战略实施的重点,首先应稳定现有农业科技,生产、管理,经营等人才队伍,给予他们在职再学习的充分机会。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骨干力量。其次,创办和完善农民教育体系,这是一条投资省见效快的途径。第三,必须对农业投入足够的多学科相配合的中高级专业人才(包括从事农业领域工作的人才)。这一项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后劲所在。除此以外,还有环境保护、商业流通、农业金融等基础建设。综上听述,最佳地选择闽南三角地区农业发展战略及其实施,实际上也是这一地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dnygcxyxb.cn/qikandaodu/2020/1011/549.html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投稿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版面费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